用 户 策 略 咨 询
USER STRATEGY CONSULTATION
致 力 于 为 企 业 提 供 专 业 的 用 户 策 略 咨 询 服 务

用情绪迎战的西贝到底踩了哪些消费者的雷区?

发布日期:2025-09-19 15:00:22   作者 :SEE.DO    浏览量 :0
SEE.DO 发布日期:2025-09-19 15:00:22  
0

太荒诞了,后厨里冷冻了两年的西兰花被加热成前厅1岁宝宝的儿童餐,西兰花的年纪比吃饭的孩子还大,没有一个家长在得知真相后不会感到愤怒。这可能是餐饮界最较真的一次“咬文嚼字”:罗永浩说西贝卖的是“预制菜”,贾国龙搬出国家标准力证“绝非预制”。尽管预制菜的争议在餐饮行业早已不是新鲜话题,但为何西贝此次事件却能瞬间点燃全民讨论的火焰?今天,先放下对预制菜的定义执念,就谈谈作为消费者,我们因何而愤怒?


当各类餐饮品牌或多或少都面临类似的预制菜质疑时,唯独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交锋,演变成了一场现象级的舆论风暴。


01 信任焦虑:无法接受的“人设”崩塌

西贝的定价从来不只是为食物标价,更是为一种“母亲人设”收费。2024年9月贾国龙重新出任CEO,品牌定位也由西北菜转变为“家庭欢乐餐厅”。在一个食品安全焦虑普遍存在、年轻父母育儿焦虑被无限放大的当下里,西贝成功地扮演了一个“可靠长辈”的角色——“你没时间/不懂怎么做,没关系,交给我这个专业、靠谱的大家长”。这种关系是高度拟人化和情感化的。用户支付的溢价,是给这个“大家长”的“辛苦费”和“信任托管费”。

图源/小红书


然而在直播中暴露的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蔬菜包、可再加热用三餐的羊排,无疑是“自杀式”地击碎了这层滤镜,对西贝目标客群而言,真正的背叛感在于号称“为孩子精心准备”的餐食,竟然与“长效保鲜”的工业化存货联系在一起。这种幻灭,击碎的不仅是一道菜,而是整个情感契约,它让用户为“人设”支付的高额溢价,显得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,从而引发了一种带有羞耻感的愤怒。


02 认知错位:讲理论忽略消费者真实感知

西贝在面对质疑时,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:它试图用“符合国家标准”这套内部逻辑,来否定消费者亲眼所见、亲口所尝的真实体验。2024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,明确将“中央厨房配送”排除预制菜定义,故而贾国龙紧紧抓住这一条文,坚称西贝“绝非预制菜”。

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曾联合印发相关通知定义“预制菜”

在12日晚8点30分,罗永浩的直播间不卖货,而是一剖析西贝公开的操作指南和原材料,还精准地提炼了这场风波中的舆论核心——预制菜的不透明和贵。消费者愿意为“更好”买单,但拒绝为“伪装”付费。价值的错位,远比价格的昂贵更致命。在用户体验的世界里,感知即现实。当用户看到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鱼和标准化料包和厨师仅仅进行“加热”操作时,在他们的朴素生活经验里,这就是“预制菜,与消费者心中“现做”的想象形成了荒诞反差。西贝本想自证清白的后厨直播,反而成了两种逻辑巨大鸿沟的“公开处刑”。它用绝对的“透明”,反而证明了绝对的“不信任”。


03  权力对决:旧商业父权与新消费平权

当罗永浩的吐槽刷屏时,西贝本有机会按照常见的公关技巧虚心接受批评,展现出品牌的接纳与进步。但贾国龙的选择是:起诉、硬刚、还称对方为“网络黑社会”。堪称教科书级的灾难公关,暴露了西贝管理层的错误认知,他们将一个顾客当成了来找麻烦的敌人,忽略了对方先是消费者,然后才是网红。在这之前,是罗永浩个人与西贝的争执;在这之后,是广大消费者与一个“傲慢巨头”的对抗。危机公关的本质是情绪管理,而非法律辩论,西贝是否意识到自己在遇到危机公关事件时,需要第一时间稳定的是原有核心客群,而不是跟罗永浩这样的非核心用户争论。用户要的从来不是一个“正确”的企业,而是一个“懂得尊重”的伙伴。贾国龙那句“生意可以不做,是非必须说清”,恰恰暴露了传统商业思维的致命盲区,他用辩论赛的规则,参加了一场关于人心的考试,或许他以为在对抗的是罗永浩,但实际上,他是在对抗所有厌恶企业傲慢、渴望被尊重的普通人。


西贝与罗永浩的风波,本质上并非单纯的公关危机,而是一场商业范式更迭中必然出现的碰撞。贾国龙的所有应对失措,根源在于其试图用 “生产者主权”时代的规则,应对 “消费者主权”时代的挑战。这是一个关于“期望值管理”和“消费体验”的问题,当他用法规来回应消费者的感受、认知,这就好比用数学公式回答你爱不爱我。


01 生产者主权旧范式的落幕

贾国龙作为老牌创业家,他代表的旧范式思维其核心逻辑是控制、教育与单向传递。 品牌通过宏大的广告和精细的渠道布局,单向地对市场进行“洗脑式”教育,定义什么是好、什么是高端、什么值得你付费。价值是被制造和被赋予的,消费者只能被动当“听众”。

贾国龙依然坚信自己是“真理”的持有者,拥有定义“预制菜”的绝对权力,并试图用一套内部的、官方的语言体系来“教育”不听话的用户。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、父权式的商业对话。他完全没有意识到,公众在意的根本不是预制菜的学术定义,而是情感层面上“你是否尊重我”。


02   消费者主权新范式的崛起

与旧范式相对的是“消费者主权”新范式的崛起。其核心逻辑已彻底转变:价值的定义权,从企业手中转移到了消费者端。在这一新模式下,品牌应该更敏锐捕捉和快速响应由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、测评和分享所形成的消费共识。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的“听众”,而是手握社交媒体“麦克风”的主动评判者和价值共创者。他们的真实体验——无论是好评还是吐槽都会汇聚成强大的市场舆论,成为衡量品牌价值的终极标尺。

在此次事件中,罗永浩的角色正是这种新范式的集中体现。他并非单纯的批评者,而是消费者集体情绪的“超级放大器”和共识的“代言人”。他凭借其影响力,将分散的、个体的消费体验凝聚成一股无法被企业忽视的市场力量,并对传统的品牌权威发起了有效的挑战。


西贝事件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消费新时代的生存法则。无论是餐饮巨头还是新消费品牌,若不想重蹈覆辙,就必须认清以下现实:

1. 真诚才是品牌唯一的“护城河”

消费者早已厌倦了精心编织的品牌故事。他们或许不反对预制菜,但极度反感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套路。透明的勇气,比完美的说辞更有力。

2.摒弃过时的商业思维

企业必须彻底抛弃"生产者主权"时代的思维定式,停止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的生意。最大的风险不是竞争激烈,而是无法用新一代的思维理解新一代的消费者。

3.定价的权利,消费者也有一半

高价未必是原罪,但价值的苍白一定是。萨莉亚从不回避其标准化模式,但超低定价让消费者觉得“值”;人均数百元的高端日料也常用预制菜,但仪式感、环境和服务撑起了溢价。西贝的问题在于既想要工业化的效率,又企图收取手工现做的溢价,最终在价值与价格的失衡中露了馅。

4. 珍惜每一个用户吐槽

罗永浩的微博,本质是一次8000万曝光量的免费用户调研。可惜西贝选择了对抗,而非倾听。智慧的企业早已学会从差评中寻找产品迭代的灵感,甚至邀请用户共同改进。品牌与用户的关系,不应是“教育与被教育”,而应是“共同成长”。

5.危机来时,共情永远比辩驳更重要

一句“感谢反馈,我们高度重视”远比“符合国标”更能平息舆论。律师函解决不了信任危机,但一句真诚的“对不起,我们改进”可以。今天的品牌沟通,温度永远比正确度更重要。


时代已然更迭,那个依靠信息不对称、凭借宏大叙事便能赢得市场的时代,正加速落幕。当下的消费者手握前所未有的信息权力,轻触屏幕便可溯源产品成分,发布动态即能汇聚群体共识。

贾国龙及其所代表的企业姿态,或许仍因坚守“合规”底线而自觉委屈。然而他们未能意识到,消费者心中的衡量标准从来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合规,更是心理层面的公道。真正具备生命力的品牌,永远是那些愿意俯身倾听、以平等姿态与用户对话的企业。唯有将消费者视为聪明的伙伴,品牌自身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与清醒。

彻底摒弃过时的经营思维,已是面向当代市场的必然选择。西贝此次失去的,远非一场舆论博弈的胜负,而是一代消费者的信任根基。



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路海大创意园北门西座606
18617008056
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
地址:
电话:
邮箱: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