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 户 策 略 咨 询
USER STRATEGY CONSULTATION
致 力 于 为 企 业 提 供 专 业 的 用 户 策 略 咨 询 服 务

为什么90%的产品定位失败?用这三个问题锁定精准方向

发布日期:2025-07-14 16:58:43   作者 :SEE.DO    浏览量 :1
SEE.DO 发布日期:2025-07-14 16:58:43  
1

市面上90%的新产品,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——用“更多功能”和“更低价格”互相厮杀。健身App比谁的课程多,扫地机器人比谁的参数高,甚至连一瓶矿泉水都要强调18道净化工艺。但用户真的需要这些吗?当所有竞品都在比较参数时,用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。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好,而是不同。产品的价值,不在于你堆砌了多少卖点,而在于你是否解决了某个“非你不可”的问题。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个被无数产品验证过的定位方法。它不靠灵感,不玩概念,只需要你诚实地回答三个问题。


在商业世界里,每天都有无数新产品诞生,但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。为什么?因为大多数产品从一开始就输在了定位上——它们或许满足了一部分用户需求,或许拥有某项技术优势,或许模仿了竞争对手的卖点,但极少能同时满足用户真需求、内部能力匹配、竞争差异化这三个关键维度。

·真实存在的用户需求

不是想象中的需求,而是用户愿意用行动证明的需求。验证标准很简单:用户是否已经在用其他替代方案?是否愿意为解决方案付费?

·内部能力匹配

不是临时优势,而是建立在核心技术、独特资源或深厚积累上的长期壁垒。要问自己:这个优势在三年后还能保持领先吗?

·竞争差异化

不是侥幸避开竞争,而是找到对手"不能做"或"不愿做"的领域。可能是因为市场规模、技术门槛,或是与现有业务冲突。

如果只关注用户需求,可能做出“伪需求”产品(比如许多昙花一现的智能硬件);如果只依赖内部能力,容易陷入“自嗨式创新”(比如技术团队开发出复杂但无人用的功能);如果只盯着竞争对手,最终会陷入同质化内卷。

这个模型看似简单,但90%的定位问题,都源于这三个要素中至少一个的缺失。真正的黄金定位,是找到三个维度的交汇点,用户愿意买单、你能长期做好、对手难以复制。接下来的内容,我们会拆解如何精准验证这三点。


用户定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你问产品团队,他们可能会给出“高知家庭”“新手妈妈”这样的标签化表述,可是多“高”算“高知”?孩子几个月以内算“新手妈妈”?恐怕没有几个产品团队能给出精准的回答。用户定位应该帮助企业明确其产品或服务应该服务于哪些人群,这些人群具有什么样的特征,以及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。


01 用户的探索维度

产品成功的第一步是搞清楚哪类的用户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。这需要从以下维度进行系统性考察:


机会人群决定了你的产品是否打中了核心用户,可以从使用频次、覆盖面、消费能力等方面来探索,单一标签无法精准定义人群的真实样貌,就像 “年轻人” 这个笼统概念下,学生、职场新人的诉求天差地别,只有拆解维度才能找到真正与产品匹配的群体。

需求强度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为你的解决方案改变现有习惯。如果现有的替代方案已经勉强能用,用户凭什么切换?强需求通常伴随高频痛点。

使用场景和频次的匹配度决定了产品的可持续性。高频次使用的容易形成用户粘性,而低频次则需要更高的客单价或更强的品牌溢价来支撑。考察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,也能避免开发那些看似有用但实际使用率极低的功能,给用户遇到的问题场景提供解决方案。


02 如何识别真正的用户需求

知道用户“想要什么”只是第一步,关键在于验证他们“会不会用”,判断用户需求是否真实存在。

深度访谈要会问更要会听,不要直接问"你需要这个功能吗",而要追问"上次遇到这个问题时,你具体是怎么解决的"。好的访谈主持人能从不经意的细节中发现真实痛点,比如用户提到"我们每周五下午都要花两小时核对数据"。

行为观察结合深度访谈,当用户说"这个功能很重要"时,要去看他实际工作流中是否真的存在这个痛点,以及他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痛点的,

用最小化产品快速试错,与其花六个月开发完整功能,不如用最简单的方式测试核心价值和功能。可以是一个演示视频,一个手绘的原型图,甚至只是一个预约页面。



这些方法都需要投入时间深度执行,但比起盲目开发后再调整,能节省大量试错成本。好的需求研究不是问用户"你要什么",而是观察他们"实际怎么做"。


在确认用户需求真实存在后,你的团队是否具备持续满足这个需求的能力?很多产品初期能靠创意或营销打开市场,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竞争中保持长期优势。这不仅仅关乎技术或资金,更考验团队对自身基因的清醒认知,以及将短期机会转化为长期价值的战略定力。以下我们从优势构建和风险规避两个维度,来看看如何评估这件事的长期可行性。


01 构成可持续的产品优势

长期做好产品的核心,在于将技术能力、资源赋能和团队特质编织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。这条链条的起点是核心技术自主性——依赖外部解决方案的产品总会遇到天花板,就像借用别人的引擎永远造不出真正的赛车。但技术优势需要配套资源网络来支撑:设计再精妙的智能硬件,没有稳定的元器件供应链和精密制造工艺,也只能停留在原型阶段。

更重要的是团队DNA的契合度,就像鱼擅长游泳、鸟擅长飞翔,习惯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团队做需要长期服务的B端产品时,往往需要重构整个决策节奏。最终,所有这些要素必须指向同一个目标:在目标领域建立可累积的竞争优势,让今天的投入成为明天的壁垒,而非散点式的临时解决方案。


02 避开技术认知误区

许多产品的夭折,都可以追溯到价值闭环的某个断裂点。最典型的是技术幻觉,实验室里的完美demo,缺少在真实场景的测试和反馈,盲目上线后往往频繁出错,给用户带来不良的体验,这就像能在平静泳池游泳不代表能征服惊涛骇浪。另一种错误是资源错配,比如把融来的资金全部砸在营销上,却忽视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。

更隐蔽的是基因冲突,当团队进入与新的领域时,即便表面业务相似,内核逻辑也会存在根本差异,拿着过往产品的经验盲目地带入新产品的领域,必然会陷入旧有的思维习惯。这些错误本质上都是把单点优势等同于系统能力,却忽略了商业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完整价值链条的长期竞争。


在商业世界中,其实最该关注的问题往往不是"对手做了什么",而是"对手没做什么"。那些被忽视、被搁置的需求背后,通常隐藏着真正的机会——或许是技术瓶颈尚未突破,或许是市场太小未被重视,又或是政策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。理解这些"未被满足"的原因,比研究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更能找到破局点。


01 细分市场被忽视

主流企业往往聚焦于规模最大的市场,而忽略长尾需求。就像耐克作为综合运动品牌,更侧重覆盖大众熟知的主流运动场景,比如跑步、篮球等,产品设计也围绕这些规模化需求展开,而 Lululemon 最初则精准锁定女性瑜伽这一相对细分的场景,针对瑜伽练习者对服装面料弹性、贴合度、透气性的特殊需求,提供了比传统运动裤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,打入了用户心智。

来源:艺恩《Lululemon品牌洞察报告》


关键在于识别那些"足够痛但不够大"的领域——它们可能只服务于特定人群或特定场景,但用户付费意愿强,且现有解决方案存在明显缺陷。这类机会通常藏在两种地方:一是现有产品的过度设计(功能冗余但核心体验不足),二是用户被迫使用的替代方案(如用多个工具拼凑工作流)。


02 缺乏头部品牌

当某个领域存在真实需求,却长期处于"多而不强"的竞争状态时,往往意味着行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标准。这种市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技术路线尚未收敛,解决方案五花八门;用户体验参差不齐,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;参与者各自为战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
判断这类市场的破局机会,需要关注以下的指标:

1.技术成熟度曲线:是否开始出现被广泛认可的基础架构或性能标准?

2.用户决策成本:现有选择是否让用户陷入“比较瘫痪”?

3.商业化瓶颈:制约行业集中的核心因素是技术门槛、运营模式还是生态建设?


国内 AI 大模型的发展就是典型案例,早期市场涌现出数多个大模型项目,但在技术深度、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能力上参差不齐,用户面临选择困难和缺乏差异化体验的痛点。


这种格局往往意味着行业尚未形成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范式,而以DeepSeek 为代表的一批团队,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逐步建立起差异化优势,为行业探索更清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思路。


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能率先定义“好产品应该是什么样”的团队,而不是简单加入混战的参与者。关键在于找到那个能让市场从"无序竞争"转向"价值认同"的关键撬动点。


03 政策或趋势变化

外部环境的变化常以颠覆性力量重置竞争格局。数据隐私法规收紧便是典型案例:过去依赖用户画像的广告业务因数据获取受限而举步维艰,精准投放的核心能力被削弱;但与此同时,隐私计算技术凭借 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 的特性迅速崛起,成为企业合规运营的刚需。


这些转折点往往伴随短暂的 “战略窗口期”—— 旧势力受困于既有模式难以转型时,新玩家可通过技术突破或模式创新快速建立壁垒。关键在于提前预判政策调整与技术迭代的临界点,在趋势成型前构建与之匹配的能力体系,方能在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。

商业世界没有完美的定位,只有精准的取舍。

用户需求、自身能力、竞争格局——这三者就像三个相交的圆,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它们的重叠地带。但找到这个交汇点只是开始,更难的是保持战略定力:抵抗住"什么都想做"的诱惑,在看似可行的机会中,选出最值得All in的那一个。

好的定位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,而是一个动态的罗盘。市场会变,技术会迭代,用户会成长,今天的最优解可能成为明天的绊脚石。唯一的应对之道,是永远保持对这三个维度的敏感——定期重新审视:用户的需求是否依然成立?我们的能力是否持续领先?竞争对手的盲区是否仍然存在?

与其在十个方向蜻蜓点水,不如在一个领域挖出井水。这口井的位置,就藏在你对"黄金三角"的深刻理解之中。


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路海大创意园北门西座606
18617008056
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
地址:
电话:
邮箱: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