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 户 策 略 咨 询
USER STRATEGY CONSULTATION
致 力 于 为 企 业 提 供 专 业 的 用 户 策 略 咨 询 服 务

商业新现实|当功能品质成为基础,消费者将为什么买单?

发布日期:2025-04-04 21:51:12   作者 :SEE.DO    浏览量 :62
SEE.DO 发布日期:2025-04-04 21:51:12  
62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当所有吹风机都能3分钟吹干头发,所有手机都能拍出高清照片时,选择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。在这个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。而很多时候,真正影响我们决策的,不是产品的功能有多强大,也不是服务的种类有多丰富,而是那种难以言喻的“感觉”。这种“感觉”,其实就是用户体验。
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,我们发现,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高,也越来越相似。那么,未来的商业竞争,将如何在众多“足够好”的选项中脱颖而出?


01 技术平权的终局

在2025年的商业世界中,技术平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。曾经,技术是少数企业的专属优势,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差异化因素。然而,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,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。

我们从三组数据看透现状:

● 手机:2000元档机型跑分差距不足10%(安兔兔2024);

● 电动车:15万级车型续航普遍突破600km;

● AI工具:80%企业接入同源大模型(IDC报告);

技术参数的竞争已经接近天花板,这意味着,当你纠结选华为还是小米时,芯片性能早已不是决定性因素,手机芯片的性能过剩到足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。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,继续在技术参数上竞争变得越来越困难,根据Gartner的预测,到2025年,70%的企业将难以通过技术差异化获取溢价。这意味着,单纯依靠技术优势已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
02 消费者的选择疲劳

当所有产品都达到"足够好"的水平,消费者反而陷入选择困境。超市货架上,30种牙膏排列如色谱;电商平台里,50款吹风机共享同样的"负离子"标签。这个看似富足的市场,正让消费者陷入一种新型疲惫——选择越多,决策越难。心理学"决策瘫痪"理论早已揭示,面对7个以上相似选项时,决策满意度会下降60%,这种现象被称为“选择疲劳”。在技术平权的今天,这种困境被无限放大。


这种"选择疲劳"催生了新的消费行为模式:

● 参数失焦:消费者不再比较技术细节,转而依赖直觉性判断

● 直觉策略:直接搜索"戴久不痛的耳机"等体验性关键词

● 情感优先:麦肯锡调研显示,68%的95后愿意为"情感价值"买单。


消费者在选择时将不再单纯依赖于产品的技术参数,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“感觉”和体验。这种“感觉”可能来自于产品的设计、服务的贴心程度,甚至是品牌传达的情感价值。神经科学揭示了背后的机制:当面对同质化选项时,大脑杏仁核会触发焦虑反应。而能缓解这种焦虑的,往往是那些"说不清哪里好,但用着舒服"的设计。


当技术不能再制造惊喜,商业开始寻找新的“魔法”——就像魔术师发现观众看腻了鸽子从帽子里飞出,转而研究如何让观众爱上“等待鸽子的过程。”

这种魔法,本质上是一场从“功能交付”到“情绪设计”的迁移。特斯拉的宠物模式(车内屏幕显示“狗狗在等你”)没有提升任何续航参数,却让车主多花2万元选配。

图示:商业竞争维度的三个发展阶段


01 商业竞争维度的演变


第一阶段,产品功能时代:

2000年到2010年时期,商业的核心逻辑很简单——谁的产品更耐用,谁就能赢得市场。一台雪花冰箱如果十年不坏,就会成为街坊邻居交口称赞的"传家宝"。那时的消费者需求很纯粹:质量可靠、功能实用。企业之间的竞争,是流水线上的品控之争,是工程师之间的技术较量。


第二阶段,营销主义时代

2010年到2020年,随着工业化生产能力的提升,市场很快进入了饱和状态。进入社交媒体时代,广告公司在这个时期比工程师更受追捧,因为消费者开始为"感觉对了"买单,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。然而,当所有品牌都在讲故事,消费者又产生了新的免疫。特别是在社交媒体过度营销的今天,用户对套路化的种草视频、千篇一律的网红带货已经产生审美疲劳。


第三个阶段:体验经济时代:

当技术让所有产品都达到"足够好"的水平,真正的差异化开始转向那些难以量化的体验细节——一次开箱的仪式感,一句语音交互的亲切回应,或是产品与生活场景的无缝融合。这种演变不是简单的营销升级,而是商业逻辑的根本转变。从比拼功能,到竞争符号意义,再到创造体验价值,每一次转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。在技术日益同质化的今天,那些能够制造“啊哈时刻”的企业,正在定义商业的新规则。正如戴森的开箱仪式感并未让吸尘器吸力更强,但精致的包装设计和产品陈列让用户感觉这钱花得值;美的无风感空调没有提升制冷效率,却因“母婴级舒适风”的设计成为年轻家庭的首选。


02 社会心理的变迁


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富裕,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曾经,人们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和拥有更多,但如今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生活的品质和体验。这种转变被称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幸福感、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,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。日本的“断舍离”文化在中国的渗透,反映了消费者对简约生活和精神满足的追求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,他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体验,而非单纯的物质拥有。

图源:MobTech研究院


在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年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》中也得到了印证,超过40%的年轻人愿意为了情绪价值而消费,这表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,越来越关注其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,而不仅仅是价格和功能。这种转变不仅是消费行为的变化,更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深层变革。


从物质占有到精神满足,这场静默的消费革命正在重塑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。那些能够读懂这种深层需求的企业,正在开创属于体验经济的新纪元。在这个时代,真正的商业价值不再仅仅存在于产品的功能参数中,而是藏在使用时那一瞬间“它懂我”的情感共鸣里。这种社会心理的变迁,为体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

在这个供给过剩的时代,价格战和效率竞赛正在遭遇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。据贝恩咨询《2024全球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中国消费者为"体验溢价"的支付意愿较五年前提升了63%,而传统性价比指标的决策权重下降了28个百分点。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。


01 峰终定律

峰终定律是指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时刻:体验的峰值(最强烈的部分)和体验的终值(结束时的感受),而不是整个过程的平均感受。

我们不难发现,那些排长队的奶茶店,卖的不仅是饮料,更是一种社交体验;生意兴隆的理发店,提供的不仅是剪发服务,更是让顾客感到被重视的感觉;就连卖家电的商家,也开始注重开箱时的仪式感,而不只是强调产品参数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的"体验自我"理论为此提供了注解:人们对消费的记忆度,83%取决于峰值体验和结束时刻的感受,这解释了逛完宜家后,门口的1元冰淇淋为什么广受好评。



02 经营策略

这种变化告诉我们,要从“用户需求”转向“用户情绪”,现在的顾客更在意消费时的感受,而不仅是商品本身;能让人感到愉悦、被理解的商家更容易获得青睐;小到一句问候语,大到整个服务流程,每个细节都在影响顾客体验。


对于经营者而言,这要求重新审视三个核心问题:

● 我们的服务是否创造了足够的情感记忆点?

● 哪些未被察觉的细节可能成为情绪爆点?

● 如何将交易场景转化为情感交流场域?


在这个体验至上的时代,商业的成功密码已从"满足需求"升级为"创造渴望"。那些能够精准捕捉用户情绪波长,并将其转化为体验设计的品牌,正在定义新一代的商业价值标准。正如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所言:"商业的终极目标不是卖产品,而是创造让生活更美好的体验。"


回顾过往,商业竞争维度的每一次演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如今,消费者不再仅仅追求功能和价格,而是更加注重情感连接和个性化体验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一个现代性悖论: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,却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被"懂"。当算法推荐越来越精准,或许最好的商业智慧,是重新发现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——就像老茶馆的伙计记得熟客的口味,那种专属的"懂得",才是治愈选择疲劳的良药。

未来的赢家,不是技术最超前的公司,而是最懂“人”的公司。当你下次做消费决策时,是参数表还是“感觉”在影响你?这或许就是商业未来的答案。


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大新路海大创意园北门西座606
18617008056
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
地址:
电话:
邮箱: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